2015年6月30日 星期二

【行動宣示】7月3日我要去解決這件公安問題

201405051049315487570  


在寫你忽略的潛在危機,這篇有關兒童遊樂設施器材文章之前...


其實這個問題,我早在去年12月(2014),就已經在FB上發過文章講這個事情,我發文內容大概是我把現場狀況告訴場地負責人,對方非常客氣回覆會盡速處理,但因為有其他工程同時進行,所以不會這麼快。


那時在FB的好朋友給我幾個建議
1. 寫信去相關主管單位投訴,讓公權力來解決
2. 告訴媒體,他們立馬就會改善了
3. 發動家長,一起抗爭


tom20  


近年來大家不斷被教育「有問題投訴媒體最有效」、「把事情鬧大就能解決」,而我一直覺得此風不可長,如果能夠好好和平解決的方法,還是應該一步一步來解決。以下是我解決的步驟


1. 2014年11月,口頭跟場地負責單位反映,得到「因為有其他工程同時進行,暫時無法解決」的回覆。
2. 2014年12月我自己帶著工具與整卷的大塑膠布與膠帶,請負責單位讓我來弄弄看。結果是我異想天開,根本不是我一個人輕易可以修復的。但我主要是希望我的努力能讓負責人更重視這件事。
3. 以e mail通知負責單位,在信中具體描述事情留下紀錄,目的還是希望負責人更重視這件事。
4. 兩個月過去後,負責單位回覆由於部分材料需從外縣市訂購,預計於2015年6月完成材料換裝。


tom40  


今天是2015年7月1日,我會在7月3日去檢查,同時我會把這篇文章印來帶著。如果還是沒有改善,我會把這篇文章交給負責單位,告訴對方「我真心希望負責單位盡速改善」,10天後,也就是7月13日開始,我會把上一篇文章印出來,一封一封的發給所有小朋友的家長。


結語:
1. 真的希望大家不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等到真的有人被割到要縫了,才在新聞上掉眼淚
2. 真的希望大家不要動不動就想把事情鬧大,對方可能也有誠意,只是需要時間。能自己解決的事先自己解決
3. 從頭到尾我都沒寫這出是什麼地方,重點是不要有人受傷,而不是要有更多人罵他們


 


 


 


2015年6月29日 星期一

玉米粉事件還要教你,你忽略的潛在危機

意外發生除了怪負責單位之外,自己更應多加注意,避免讓自己進入潛在的危險環境中。本文將介紹一個家長與小朋友都忽略了的致命危機,希望大家享受歡樂之餘也能注意安全。


這是一個在速食店、遊樂場與幼兒園常見的大型遊樂器材。這場地採光充足,而且設施的樑柱上都有包上防撞材料,避免兒童撞傷。通常這樣的設備都是小朋友在使用,大人也不會去「爬」,所以大人就無法注意到它的潛在危機。而大人們眼睛看得到的地方,一定是小朋友常常爬過的地方,所以通常都被小朋友們的衣服擦乾淨了,所以大人看到的,永遠是最漂亮的一面。現在我們跟著小朋友的腳步來玩一次。


Satellite Orbits  


首先是防撞棉的固定,以這個場地來說,進行包覆防撞材料的師傅是站在小朋友爬行的路線上施工,所以固定的接口也是出現在小朋友可以經過的路徑上。這個固定接口的切面非常的銳利,在設施上奔跑時,非常容易在身體上「劃」出長長的傷痕。


Satellite Orbits  


Satellite Orbits  


接下來是清潔。很多是清楚人員不容易接近,但是小朋友卻是會「盡全力要爬過去」的地方。這些地方常常會堆積非常厚的灰塵與髒污。大人們遠遠看可能沒有感覺,但想想你的小朋友可能是費盡全力,身體或臉「貼」在這些地方爬過去。這些灰塵與髒污不論是吸入、或是接觸到眼睛都不是一件好事


Satellite Orbits  


最後是日曬後的器材老化。防撞材料被太陽曬久會變「脆」,吸收衝擊的能力降低,大人們通常不會自己去撞撞看,所以也不會注意到這點。變脆的防撞材料受到碰撞後就會掉下許多的碎屑,不管這些碎屑是什麼化學元素組成,將它吸入後可能黏在呼吸系統的任何一個部分,一輩子留在體內。家長們可以輕易的看到小朋友的外傷,但呼吸系統的長期傷害,卻是非常容易被家長們忽略的。


Satellite Orbits  


Satellite Orbits  


結語:
的確,每個業主都需要對自己的營業項目負責,但不要每一件事都等著政府幫你把關。看清周圍環境,不要讓自己或身邊的人陷入危險,是每一個人對自己生命負責的表現


2015年6月28日 星期日

玉米粉事件還要教你,藥丸不要隨意磨成粉

玉米粉事件還要教你,藥丸不要隨意磨成粉


Satellite Orbits  


八仙玉米粉事件後,大家已經被教育到玉米粉是可燃物了。除了從玉米粉本身的化學性質可燃來看,造成當天現場快速燃燒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這個字。


大家都知道酒精是非常容易燃燒的易燃物,國中教我們燃燒三要素「可燃物」、「助燃物」、「燃點」缺一不可。大家想像一下,點了火的調酒雖然整杯都是易燃物,但也只有表面在燃燒。也就是說當可燃物燒起來的時候,也只有跟空氣(氧氣)接觸的表面在燃燒而已。


Satellite Orbits  


為什麼這跟「粉」有關呢?仔細想想一個方塊,用色筆把它的表面塗顏色,你會有6個面需要塗。


Satellite Orbits  


如果把它左右切分兩半,方塊的總體積沒有改變,但是切開那邊卻多出了2個面可以塗色。也就是說,體積沒改變,但是表面積卻增加了。


Satellite Orbits  



同樣的,如果再把它上下切成兩半,切開的地方又會多出2個面。


Satellite Orbits  



如果把它切成很多很多小塊,那表面積就會增加很多


Satellite Orbits  


燃燒只在表面,所以粉狀的玉米粉撒在空中,每一粒粉末都可以與空氣接觸,相對放在袋子裡危險很多。


 


回頭講到藥丸。藥丸之所以要把藥做成「丸」,除了方便之外,有時候也是要讓藥中的成分,慢慢隨著藥丸的形狀來釋放,如果只是為了比較好吞把它磨成粉,其實就會像玉米粉一樣增加許多表面積,藥性就會在短時間之內全部釋放出來,更不用說有些藥丸外層與內層是不相同了。如果真想要把藥丸磨成粉,一定要先向醫師或藥師確認過


2015年6月16日 星期二

學校教的用不到,為什麼我還要學?

books  


學校教的用不到,為什麼我還要學?


 


這個問題不論是出現在家長與孩子之間,或是在老師與同學之間,都不容易有一個簡單清楚的答案。不想念書的一方可以提出「學校學的知識用不到」這樣的理由來拒絕用功念書;而鼓勵讀書的一方也常用「學歷非常重要」的論點來說服對方。到底「努力學習用不到的知識,來換取有用的學歷」這樣的過程值不值得鼓勵?本文將解釋「知識沒用」的迷思,同時強調「學歷很重要」的原因。


首先,我們把學生分為「國中小」與「高中以上」來看。從小我們心目中覺得「肯定有用」的知識,英文是其中之一,它的重要性無須筆者多說。如果把我們的中文溝通能力歸功於日常生活的對話練習,而不是從國語課與國文課學來的話,那用國中小學生們覺得「用得到」的標準來看,大概只剩下數學課教的加減乘除與九九乘法表了。而其他像是歷史課本中的年代與人名、數學課的一元二次方程式、自然課中所背頌的化學式這一類的知識,不論在生活中或是想像得到的未來工作上,都可以歸類到「用不到」的知識。至於像是圓面積怎麼算、燃燒會產生二氧化碳等,最多只能算是常識,也不會被認為是用得到的知識。當爸媽被問到學這些有什麼用的時候,大部分的爸媽可能也不容易回答出同學會接受的答案。如果套用這種邏輯的話,那國中小教的知識,用不到的肯定比用得到的多出很多。


學英文的過程我們沒有辦法只去背「肯定用得到的單字」,而是把課本教我們的單字當做資料庫一樣先記下來,在需要的時候把它用出來。現在的國民義務教育既然是12年,它代表這12年中學校所教的東西大家都應該要會的。它除了是知識,也變成了未來的常識資料庫了。我們常常在電視上看一些明星參加問答節目時,很多你覺得很簡單的問題明星們卻沒辦法回答,再想像一下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如果連「動物需要氧氣」、「地球繞太陽一圈的時間是一年」都不知道的話,你會怎樣覺得呢?不要忘了還有很多像這樣知識都是學校教給我們的,雖然這些知識與工作沒有直接關係,隨著時代的進步,「變成常識的知識」只會越來越多。更重要的一點,就業也不是學習的唯一終點,培養未來生活的能力才是教育的目的


 thinking  


高中與大學的學生,已經可以隨著自己的興趣選擇組別或科系。學生們常提出的「用不到」,指的是學校所教的太理論、與社會現況不符。會覺得學校所學到的知識沒有用,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進到學校之前,還沒有對自己未來設定好目標。一個住在家裡不需要煮飯的人去逛超級市場,看到身邊的各種食材或是烹調用品,一定覺得事不關已;如果自己帶著有限的經費到國外念書,料理三餐的每一項工作都100%需要靠自己完成的時,看到鍋碗瓢盆雞鴨魚肉的感覺又會變的不一樣,就算今天煮飯用不到醬油,也知道總有一天會用到,所以要先買起來準備。知識本身之所以是知識,一定有它有用的地方,只是在接觸到這樣知識的時候,對自己所求追的目標不夠清楚明確,所以才會覺得學校教的知識沒有用


 畢業證書筒  


讀書的另外一個具體的收獲,就是取得學歷。「成績不是一切」、「學歷不等於能力」、「高學歷未必會有高收入」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新規則,同時也成為成績未達家長滿意的同學、或是不想照著父母希望升學的同學們最好的理由。隨著時代的進步,學校早已不是取得知識的唯一管道,網路的發達讓大家無時無刻都處在學習的環境中。回到本文最前面所說的,我們應該把學歷知識的功能分開來看。筆者非常同意有高學歷的人未必會得到較好的工作,也同意高學歷的人在工作中未必會有較好的表現。但試想一個不錯的公司在徵才,收到了1000份的應徵履歷表,在有限的時間裡面,如果沒有辦法一份一份把所有履歷表仔仔細細看完的話,學歷高低很可能就會成為面試優先順序,這個時候,「畢業證書」會變成一張可以讓你被人看見的「門票」,即使你已經是在特定領域有豐富經驗的人,如果你的學歷比大多數的應徵者來得低,那你的履歷表可能連被打開來的機會也沒有。就像找結婚對象一樣,有錢的對象未必會為自己帶來幸福的婚姻生活。一個女生衡量要跟A、B兩位男士其中一位交往時,可能真的完完全全不考慮他們的經濟狀況,但在不知不覺當中,也真的完完全全沒有注意到收入較低CDEF等人。你的能力需要被看見,在一開始,學歷會幫助你被看見


 家長、老師、學生在談起念書到底有沒有用的時候,把「成績」與「知識」分開,針對不同的目的來討論,答案就會比較清楚了。


2015年6月2日 星期二

人造衛星軌道(一)

Satellite Orbits  


我們常常在電影或是電視影片中,看到人造衛星出現的片斷時,感覺上人造衛星都是「靜止」在地球軌道上,如果問大家為什麼人造衛星不會掉下來?常常得到的答案都會像是「太空中是無重力的」這樣的答案,如果再進一步追問,「明明地球有地心引力,那為什麼人造衛星不會受到地心引力而掉下來呢?」這個問題可能就會卡在這個地方。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以牛頓力學、萬有引力為基礎,配合圓周運動與向心加速度等運用數學,來為大家介紹人造衛星可以持續在地球軌道上運行的科學原理。


 一個天體受到行星引力的吸引,繞著行星運行,我們把這樣的天體稱為衛星。大家熟悉的月球,因為地球與月球間的萬有引力,而讓月球可以繞地球運行,所以月球也是地球的衛星。人造衛星是人類所製造的太空船(spacecraft),也是利用行星的萬有引力,提供人造衛星繞著行星做圓周運動時所需要的向心力,讓人造衛星可以繞著行星來運行。工程師與科學家們,會根據每一顆人造衛星依照它的任務不同,利用火箭與太空梭將人造衛星送到不同的軌道。目前已經沒有太空梭任務,所以人造衛星都是由火箭來發射。我們從地面上看火箭發射時,雖然是看著火箭往上,朝著天空的方向飛去,但是到了所需要的高度後,火箭會將前進方向做調整,以「以地心為圓心,從地心到衛星所在位置之距離為半徑」這個圓的切線方向前進。火箭將人造衛星送到任務的高度後,人造衛星與火箭脫離,人造衛星會保持火箭脫離當時前進的速度,以慣性的方式繼續前進。在軌道上人造衛星可以利用衛星本身的推進力進行軌道的微調。


有些人造衛星的任務有較特別的規劃,被火箭送上軌道後,還有利用衛星本身的推進力進行轉換。我國的福爾摩沙衛星二號就是由火箭送上730公里的暫駐軌道後,再使用本身的推進系統,將衛星推昇至 891公里高之任務軌道。福爾摩沙衛星三號也是由火箭送到500公里的暫駐軌道後,再自行推昇到700到800公里間的任務軌道。


 


人造衛星軌道


從生活經驗中知道,當我們用細線綁著重物,讓重物繞圈圈轉時,手的力量透過細線,提供重物繞圈圈時所需要的向心力。繞圈圈這個行為,可以把它稱為「圓周運動」。我們把在做這個實驗時,通常細線的長度是固定的,也就是重物繞圈圈時的半徑是固定的。我們來看一下圓周運動的公式:


                              式1  式                           (1)


其中F是向心力,m是重物的質量,v是重物做圓周運動時的線速度(嚴格來講,若依照教科書用詞,這裡的v應該要稱為速率,本文為一般對象能了解之科普文章,故以大家習慣用詞「速度」稱之),r是半徑。人的力量透過中間細線的張力傳遞到重物。在半徑固定的情況下,繞行的速度越快,所需要的向心力就越大。這與我們經驗一樣,重物轉動的速度越快,我們需要更大的力氣來抓住它。物體做圓周運動時,都需要一個力量來做為向心力,這個例子中,就是人的力量透過細線的張力來提供向心力。人造衛星所需要的向心力是由地球與人造衛星間的萬有引力提供,所以上面的式子可以寫為


式2   式(2)


這時候m就是人造衛星的質量。而其中G為萬有引力常數,是一個固定的數字


 


M是地球質量,5.972╳1024公斤,GM這兩個數值都是固定的,把所以上面式子可以再簡化為


  式3  式  (3)


也就是說,一個在繞著行星做圓周運動的人造衛星,它轉動的速度只與半徑有關,與人造衛星本身的質量無關。火箭或太空梭將人造衛星送到所需高度時,只要衛星符合(3)式中所計算出的速度,衛星就可以在這個軌道上繞行。半徑直接決定了繞行的速度。同樣從(3)式中也可以看出,衛星的高度越低,前進的速度越快,繞地球一圈所需的時間越短,衛星的高度越高,速度越慢,繞地球一圈的時間就越長。相同高度的衛星,基本上繞地球一圈的速度是相同的。所以人造衛星繞地球所需要的時間,基本上只跟人造衛星與地球中心的距離有關。


 


前面只對「衛星繞地球時間」與「衛星高度」間的關係進行說明。但如果加上地球本身的自轉,將會決定人造衛星與地面相對位置,這與衛星任務有很重要的關係。


  


2015年6月1日 星期一

演講筆記實戰講座心得[李宣澤醫師]

宣澤  人的一生,就是一本筆記


 


這是我在聽完李宣澤醫師的演講筆記實戰講座後,心中浮起的第一句話。聽一場演講,會想要用筆記的方式把重點記錄下來;體驗一場人生,何嘗不也有許多風景與片斷不想忘記。筆記講座感受到的,已經超過做筆記的本身了。


「我們不可能記下所有的東西」。聽一場演講是,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找出對自己最有幫助的部分,再把它有條理的整理出來。李醫師將這樣的流程以條理的方式與大家分享,聽完後不止可以應用在下次聽講座時的筆記,更可以很快的就可以在生活中,把其他需要分項管理的大小事情,做出有效的整理。


「立即有用」是講座中另一個讓人印象深刻部分。短短2小時的講座中,李醫師指出人大家平常在抄筆記時,經常會犯的毛病,在講座過後立刻驗證筆記效果,雖然我沒有看到現場每一位聽眾所抄下來的筆記的內容,但從每一個聽眾專注的神情,相信大家已經很清楚的了解到,在聽一場演講的時候,可以怎樣整理出對自己最有用的部分。


最後還有一點是我對李醫師個人的感受,如果把李醫師的講座當做是一項商品來看,那它一定是一個「跨域加值」後,很罕見的商品。李醫師結合自己在醫師專業上的所應用的方法,應用在一個大多數人都可能面對的問題上,同時迅速得到解決,這是我這得這場講座一個很大的賣點。


 


這兩小時的確是很特別的體驗,聽眾的反應與李醫師的互動都讓大家學到很多。講座回家的路上,腦子已經不斷的出現生活中需要被整理的點點滴滴,忍不住隨手拿起紙筆,將未來要做的工作,用筆記心法一項一項記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