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學校的推動,通常會讓參賽的同學選擇以多人組隊的形式參加科展比賽,然而雖然表面上看來多人參賽有其好處,但實際上所暗藏的缺點卻很可能會影響到整體科展的製作品質與進度,這常常是許多人所忽略到的重要部分。組隊參賽,在還沒有開始進行研究之前,就有5個先天上的問題需要面對。
1. 時間配合不易
科展實驗進行的時間,除了同學在學校的時間裡,利用午休、社團活動等正課以外的時間來進行之外,有時也會為了特殊的實驗需求,而需要利用到課餘時間。例如需要到戶外才能做的實驗,可能會用到同學們的休假、或者有些實驗必須要在夜間進行,在放學後可能都需要留下來。而同學們除了學校課程外,常常還有補習班課程或是各項才藝課程的安排,而除了常態的學校與補習生活外,為了科展實驗衍生出的交通,也可能受到家長接送能力而受到限制。
科展組員人數越多,要找出大家共同有空的時間就越不容易。
2. 專長與興趣不合
由興趣與嗜好出發,是找出科展題目的好方法。同學們對自己有興趣的事物,一定會有較多的了解與認識,也較能看出其中值得進行研究的部分。喜歡戰鬥陀螺可以從轉動與力的方向來進行、喜歡四驅車可以從輪胎或是速度來著手、喜歡甲蟲的則可以研究甲蟲生長與環境的關係。但團隊進行研究時,如果題目是需要組員們共同討論的而產生的,因為每位同學的專長、興趣皆不相同,要找出「大家都有興趣的題目」則會相對比較困難。
科展組員人數越多,要找出大家都喜歡的題目就越不容易。
3. 工作合配不均
科展實驗是一個研究工作,不像是勞作或是打掃,可以清楚的把工作平均分配到每一位組員身上。材料的採買、實驗器材的製作、實驗的進行、資料紀錄與處理、科展說明書的撰寫與最後發表時所需要用的大圖輸出製作,每一項工作所需要消耗的時間與精神都不太一樣。組員或許會介意彼此分配到的工作量不同,也或許會有組員沒有在訂好的時程內依進度完成自己的工作,這些都有可能影響科展研究的進行。
科展組員人數越多,要平均的分配工作就越不容易。
4. 發表整合不易
科展進行到最後一步,就是要所有組員一同進行口頭發表。在發表的會場上,同組的同學們將站在自己設計的海報前,對著評審老師介紹自己的作品。發表的過程,通常會避免將發表的重心放在少部分的同學身上,讓每位同學都能有平均的表現是較佳的安排。雖然科學內容才是評審老師打分數的重點,但是同學們的台風、口才以及自信心,也或多或少對評分結果產生影響。尤其是有些同學台下一條龍,上台連大聲講話都沒辦法,或是碰到「科學內容明明都懂,但就是講不出來」這樣的同學,都可能影響成果發表的完整性。
科展組員人數越多,要呈現出完美的發表就越不容易。
5. 組員越多、參與的家長也越多
參加科展的同學,通常他們的家長對同學的研究內容也會很關心,科展研究在有些時候,或多或少也會有家長的參與,至少在同學們沒有解決交通問題的能力時,家長依照科展實驗進度的安排,為同學接送是無法避免的。而部分科展實驗工作,有時候也需要把實驗帶回家做,這時候熱心的家長很可能開始「關心」實驗。尤其理工相關專長的爸爸,有時候會對實驗的內容進行挑戰,對科展內容加入過多自己的意見。當同學在家中熬夜,熱血地進行科展研究時,媽媽也會心疼自己小朋友,難免對團隊工作的分配產生質疑,覺得整個實驗都是自己的小朋友在做的。這些都可能潛在對科展研究產生些許的擾動。
科展組員人數越多,背後參與意見的家長也越多。
基於以上各點,大家在找組員時可以多做些考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